读完一本书需要多久?


大猫回答价值森林森友问题:“读完一本书需要多久?”

你的出发点错了,读书要多长时间 都不能说明什么问题。一天读500页也行 一年读500页也行。

按“本”或“页”计算的数量,以及按“本”或“页”计算的速度,都不是关键。

先明确读书的目的,无非几种:
1.打发时间
2.学技能(学“术”)
3.学思想、或构建思想(学“道”)

根据不同目的,选不同的书。

由此评判读书的维度应该是:

1.批判度 2.实践度 3.内化度

你所说的“实践”,意思是“术”的实践,就是读完就应该去做。那要去做,那选书就选那些本身就是技能类的书。那样才能实践。

如果学思想、学道。就不要急于去追求立竿见影的实践,而是真正内化其中的含义。变成自己的东西,自然体悟了就用到生活与生产中了。

因为我最近也读很多书,我最近在读《传习录》,《传习录》读了将近一年了,我说的书其实有三个维度去判断读书的作用或者叫用处。

一个叫批判度。

所谓批判度就是我们看一本书的话,这本书它可能根本就不是能够被我们实践的书,甚至我们也不觉得这个思想好,那我们读完就要对它有一个批判的精神。

我们不一定要表达出来,但是我们心里面知道这本书论点还是比较狭窄的,或者说他是比较偏颇的,或者这本书它是有各种各样的局限的,我觉得这个也是一种自我成长的过程,说白了就是我读书,我读了一本差书,读了一本烂书,虽然它浪费了我很多时间,但是我知道它烂在哪儿,有理有据,我知道了这本书差在哪儿,这其实也是一种成长,也是一种进步。

就好比说我去找工作,没有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,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公司,去了一家管理混乱、业务也不太好、老板也不太好的公司。

对于有的人来说,他亏大了。但是对于另外一些少部分人来说,他即便去了一家烂公司,他也是赚的,他也很有收获。因为他看到了这个公司烂在哪儿,SB在哪,他知道了我以后开公司,我不应该这样子或者他知道了开公司这样子是不对的,这就是他的成长。

所以要有批判度,读书要这样子,其实很多事情都是一样。

第二个,就是实践度。

对,就是我们说的读书,以后要去实践、去实操,要能够用在我们的这个工作中、生活中。其实所谓的用在工作中,用在公司的业务中,其实都是用的一个“”。

那什么样的是最能够实践的?

比如我看一本菜谱,有一本书叫菜谱,我看完了菜谱以后,我今天看完明天就能实践;很快就能够实践,我学英语,看完新概念英语,我马上去背单词,我拿着这个书就可以实践;学编程我对着这个书就可以把语法出来了。为什么?因为这个书本身它就是一本教你实践的一个教程,就是一本技能类的书。

我们要去寻求一些具体的方法,要去寻求一些术,要去寻求一些快速实践的时候,我们本身选书就要选对。

比如,你要去研究怎么样把东西卖出去,很快通过读一本书知道把东西要卖出去,看《论语》是没办法让你读完以后很快就能把东西卖出去的。你要学编程,你读完《论语》读完《阳明心学》以后,没办法立干见影的就学到这个编程的技术,这时候最优的解肯定是要去找到编程的教程,你才能够最快速的去实践。

所以我刚才讲,我们要去“术”的层面实践的时候,我们要去找到这个关键的书。

“术”不是一件坏事儿,我也读很多“术”的书,编程、包括怎么样卖东西,我也读这样的书,“术”的书也读。

那还有一些书是“道”的层面的书,“道”的层面的书,如果他是一个烂书,你不要觉得它是一本书,它就好。烂书的话,那我们就用批判度去评估。

第三个,关于内化度

如果他是一个这个很有思想,经历过好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传下来的书,都是需要时间去悟,需要非常非常深度的去内化。

这样的书呢,我们读的时候绝对不是用数量和速度去评估的,我们一定是看有没有真正的内化。

比如说很多的经典。例如《论语》,我觉得这些书把它当成一个“术”的书去读的话,那永远没有办法运用在实践中,要花很长很长的时间。

比如我今天还在讨论一个问题。孔子的《论语》真的是太有智慧的书了,前几年非常火的一本书瑞达利欧的《原则》,里面有一句话,当时很多人在朋友圈里面转发。《原则》里面说:“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那很可怕,有的人他不知道很多的知识,但是他不知道自己不知道,这很可怕”。很多人觉得瑞达利欧很有智慧。

其实孔子早就讲过一个我们所有人都能背的一句话叫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”。什么意思呢?知道的就是知道的,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,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等于都是知道的,就是你知道你自己不知道,其实你就是知道。

这完全就是瑞达利欧今天讲的这句话,但是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”这个群里所有人都会背,但是没有人真正内化这句话,没有人真正的去把这句话仔细的想一想什么意思,肯定就是没有内化。

0

【读完一本书需要多久?隶属于分类: 大猫概念

它起初由本站用户:刘欣Eden于2年前 创建。

该内容的链接是:

目录